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6-2020)
西安在区域城市群中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除此之外,宝鸡发展态势良好,正在崛起成为特大城市;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发展平稳,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小城市总体发育迟缓,发展比较好的主要有彬县、韩城、华阴等。在关中城市群大格局下,区域内部可进一步分出若干城镇明显密集分布的次区域,前者主要包括以西安城区为中心、包括咸阳城区在内的周边区域,宝鸡城区、蔡家坡、岐山和凤翔县城围合的区域,以杨凌城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铜川城区、富平县城、阎良区周边区域,和以渭南城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
根据关中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的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西安都市圈,即整个关中地区直至陕西全境和周边省份相邻地区;二是西安都市区,即以西安为中心45 分钟至1 小时交通圈范围地域,覆盖了现在的西安行政辖区范围、咸阳行政区的大部分、杨凌、铜川和渭南市区范围;三是区域中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区域,包括西安都市(西安、咸阳市区和周边的郊区、县)、宝鸡特大城市区(宝鸡市区、蔡家坡地区、眉县县城、凤翔和岐山县城区)、铜川、渭南大城市区、杨凌和彬县-长武-旬邑城镇集群区。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更灵活、更大范围的区域统筹,但这三个层次是最重要的。这三个层次的区域统筹在自身内涵、区划要求上各有特点,需要有不同的体制机制应对。综合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律和关中发展条件,本区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是“都市圈层辐射,分区整合联动,区域基底生态化”:
1、都市圈层辐射
空间上形成“1 核1 区1 圈”,即区域拥有强大的国际性大都市作为区域增长和带动发展的核心,并以圈层结构、沿主要交通走廊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依次形成“都市à都市区(与都市在功能上高度一体化,空间上密切关联的圈域)à都市圈(直接接收都市辐射、功能密切关联,但空间相对独立的圈域)”的整体发展格局。这里的国际性大都市将是以“西-咸一体”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西安都市。西安都市区是以西安为中心45 分钟通勤圈范围(覆盖现状西安、咸阳市域大部和杨凌、铜川、渭南市区)构成的密集城市功能一体化发展区域。西安都市圈以西安都市区为核心,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包括陕西省内的汉中市、安康市、商州市、延安市,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甘肃省的平凉市、天水市和庆阳市等地区,这些地区与关中地区文化、地理、风俗相同,在未来以大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分区发展格局中,在时空尺度上也适合接受西安辐射。
2、分区整合联动
空间上形成“5 片多点”,即在由中心向外“都市——都市区——都市圈”的整体圈层结构发展格局下,在西安都市向外的主要辐射走廊上,结合区域资源分布,进一步形成几个特大和大中
城市,并以它们为中心,周边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城市化次区域,成为都市以外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支撑,分别是宝鸡特大城市区和铜川、渭南大城市区和杨凌、彬(县)-长(武)-旬(邑)城镇集群区。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其他地区,有重点地整合资源,形成若干相对独立、充满活力的增长极小城市,主要有韩城、华阴、浦城、陇县等小城市。
3、区域基底生态化
在城市功能集约发展的框架下,关中其他地区将以生态功能为主,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上形成“三个生态带、多个生态区,三个生态带一是关中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风沙屏障带,二是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生态保护带,三是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下游污染防治、防洪保安、绿树青水保护建设带。多个生态区指在大城市周边、广大农村、丘塬荒坡、河道两旁,结合休闲渡假、风光观赏等郊游发展,建设防风降尘、绿化美化生态区。上述图景将在发展上实现“优势地区突出、集聚效益彰显、整体支撑均衡、人地关系和谐”,并最终发展形成陇海线综合产业带和渭北能源重化工产业带。
关中城市群地区行政区划及地形现状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用地条件遥感分析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区位分析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发展理想图景示意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总体布局结构规划图
西安都市圈发展图景示意图
西安都市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图
宝鸡特大城市区统筹发展规划图
铜川大城市区统筹发展规划图
渭南大城市区统筹发展规划图
杨凌城镇集群区统筹发展规划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示意图
关中城市群地区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图
项目基础信息
项目名称: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
设计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年限:2006-2010(近期规划);2006-2020(远期规划)
项目总指导:崔功豪
项目负责人:王红扬
项目组成员:王兴平、宗跃光、耿土锁、吴缚龙、孙一飞、李振平、范少言、刘建军、钱慧、潘春燕、姚秀利、汝小芳、冯佳、冯建喜、汤爽爽、陈成、王波、刘伟奇、胡幸、李大雁、张贵凯、张金峰、王波
本文语境为2006年。文图资料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