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
一、区域空间协调战略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当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圈),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当代城市竞争已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而都市区(圈)也是全球化分工、合作以及竞争过程中的基本单位[1]。可见,都市区特别是大都市区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目前的城市时代实际就是都市区时代。为此,规划结合芜湖的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区域协调,联带入圈的区域空间协调战略。
芜湖地处中国重要的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上,也是长江三角洲的西部门户和安徽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区域空间发展必须考虑在更大层面的协调,提高芜湖是空间对外部的带动辐射和影响力,最为直接的是要发挥其连接皖江城市带、芜马铜都市圈的中心集聚作用,带同这些区域整体与长三角接轨的步伐,并以首先融入南京都市圈为切入点,通过交通、产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机制,尽快成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达到融入长三角和世界大都市带的战略目标,必须首先重视一下战略阶段和层次的构建与协调:
芜湖都市区:芜湖都市区的构筑是实现区域协调战略的关键,通过都市区有效整合芜湖中心市区与外围城市的力量,放大芜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芜湖都市区构筑有两个空间范围,一是芜湖中心市区与芜湖市辖区内的三个县,通过适当的行政区域调整达到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市的一体化;二是芜湖市与马鞍山市的衔接和一体化,通过建设马——芜快速交通走廊和基础设施走廊以及空间的相互对接、协调,实现整合发展,形成芜马都市区。
芜马铜城市群:以沿江基础设施走廊为轴线,通过空间一体化、资源利用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的分工和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等,形成在安徽省内发挥龙头作用的城镇密集区。
大芜湖都市圈:在构筑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芜湖都市圈,芜湖的空间辐射和服务范围以沿江轴线为依托,进一步向南北拓展。向北跨江,将巢湖市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向南辐射,将宣城市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形成包含芜湖、铜陵、马鞍山、巢湖、宣城市在内的大芜湖都市圈,芜湖在全省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与邻近地区的协调:加快与当涂县的空间整合,特别是芜湖市北部建设用地与规划的当涂新桥工业园区的协调,推进两者在基础设施、空间功能分区、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的一体化;推进与江北无为县临近地域的空间整合,以岸线和港口资源的共建共享、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等为核心,为芜湖城市未来的跨江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与铜陵市的铜陵县在长江水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铜陵市的青阳县、泾县在山地丘陵生态环境建设、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芜湖中心市区对这一地域的辐射和服务,建设快速交通体系,促使其尽快进入芜湖中心市区1小时通勤圈范围,成为芜湖市的直接腹地;加强与江苏高淳县、安徽宣州市在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边界地区小城镇建设、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扩大芜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二、空间利用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芜湖市域城乡空间的开发与保护,统筹安排自然生态空间与人文活动空间的关系,划定不同空间管制类型的空间界限,是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此,本规划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方针是:
(一)空间利用基本原则
1.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芜湖是目前处于产业发展的飞跃期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空间利用必须为必要的开发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和空间储备。芜湖市同时也处于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使人与自然矛盾协调的关键期,必须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关的人文文化资源的保护。
2.集约利用原则:芜湖市目前的空间资源利用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局部地段的高效开发与大量城市化地区和乡村建设区域的土地浪费现象并存,规划必须积极引导,推动其空间资源利用走上集约利用的道路,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益。
3.永续利用原则: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长久性是一对矛盾,空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下一代的需求,因此,空间资源的开发必须体现永续利用的原则,为未来的发展留足余地。
4.有序利用原则:空间的有序利用包含空间开发的时序性和空间配置的秩序性两个方面,有序利用就是要按照空间资源的区位特点、空间资源需求的时间变化特征,确立由近及远、有序开发的空间序列,同时对不同的功能空间在空间上按照相互关系进行有机组合,提高空间利用的协调性。芜湖是目前的空间利用上时序性不明确、秩序性不清晰,局部区域的有序开发与大量地域的开发时序不确定、开发秩序混乱并存,因此,区域规划必须明确未来空间开发的时序与秩序,为芜湖的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市域空间利用的基本方针
坚持两个“留足”和两个“确保”,即即留足湿地公园、河湖水系、森林园地等自然生态涵养空间,留足适宜的未来需要的战略储备空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代人需求与子孙后代发展需求的关系;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的稳定,确保城镇化发展和产业扩张需要的建设空间供给,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一)总体空间利用导向
土地集约,环境优先的总体空间利用导向: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芜湖市合理利用相对的后发优势,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及时吸取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浪费、环境质量下降的教训,通过提高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集约型的土地开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及时控制目前已经出现的土地粗放利用、城市空间平铺蔓延的势头。建立适当的产业准入条件,限制对环境破坏大和资源占用过多的低层次产业的发展,促进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对绿色GDP的考核来提高区域综合空间利用质量。
(二)市域空间基本格局
圈层辐射,点轴扩散的市域空间基本格局:从芜湖市域的现有格局和未来空间发展的集聚趋势出发,按照都市圈的空间模式,构建以中心市区为核心,扇形圈层状展开的地域空间结构,核心为都市区的都心——芜湖中心市区,承担区域中心的功能;外围为近郊生态圈层,由市区边缘的自然水体和山体以及林地构成中心市区的生态防护和保育带;再外围是近郊卫星镇圈层,由距离中心市区较近的六郎、陶辛、奎湖、峨桥、三山五个近郊卫星镇组成,作为近期城市功能扩散的接纳地带和为城市提供必要日常服务的圈层;再外围是湾址、繁阳两个外围卫星城,远景作为芜湖市区的组成部分,该圈层同时也是中部农业圈层;籍山作为远郊卫星城和区域副中心。最外围是由西南部的山体、林地组成的区域生态敏感圈层。中心城市的辐射受交通线的影响,在具有上述圈层结构的基础上,沿交通走廊地带其作用会有所强化,因此,芜湖区域空间结构还将形成由城镇和交通轴线构成的区域发展的点轴系统,通过其空间集聚和扩散带动区域发展。
(三)城市空间布局
两心两轴,一市三片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芜湖未来空间发展格局,其空间点轴系统将会形成芜湖中心市区和南陵县城一主一副两个区域中心,其中芜湖中心市区同时承担皖江城镇带、芜马铜都市圈和芜湖市域中心的功能,而南陵县城作为区域南部的中心发挥作用;随着芜湖中心市区的进一步发展,芜湖、繁昌两个县城逐步进入芜湖中心市区的半小时交通圈,三个片区的功能逐步一体化,最终将引导芜湖都市区的形成,湾址、繁昌成为都市区的边缘城市,都市区整体形成一市三片的结构。
东扩南延,北优西跨的中心市区空间发展策略:中心市区必须改变其南北过于狭长的城市形态,首先适当东扩拓展城市空间,其次趋向城市腹地适当南延,城市北部由于芜湖开发区的建设已经抵达芜湖辖区北界,而从其现状开发情况看,应该以空间的内涵发展为主走优化结构、提高利用率和效益的路子;随着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的空间辐射能力跨越长江向西延伸,同时长江岸线的综合开发利用也需要芜湖市区适当西扩,因此,城市向西在适当时机可以跨江发展,但目前芜湖市并不具备大规模跨江扩张的实力,也没有跨江发展的必要,因此,规划期以内主要进行适当的用地控制和为跨江开发作必要的铺垫,目前江北区主要依托裕溪口镇和港口发展。
(四)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西江南林,中部水网的区域生态网架:区域西部的长江和南部的山体林地,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对保持区域环境质量、提高区域环境自净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保障作用甚至已经超越了芜湖市的范围而具有更大层面的价值,因此,这些区域作为芜湖生态敏感空间的主骨架,必须受到严格的保护。
(五)农业空间格局
核心圩区,沿江平原的农业空间格局:位于芜湖市中部地带的水网地区,是芜湖市最主要的耕地分布区和农业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该区域作为芜湖的农业开敞空间的主体,既发挥其农业生产作用,也要积极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必须吸取苏南地区由于过度工业化造成的“江南水乡”和作为水乡重要组成的稻田景观消失的教训,把中部水网地区建设成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皖南水乡”,并使“皖南水乡”品牌取代“江南水乡”成为中国南方田园风光的代表区域。从区域粮食安全角度出发,禁止将农业开敞空间中的基本农田进行与农业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一)生态适宜性分区与管制策略
立足于芜湖市生态敏感度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芜湖市生态适宜度可进行如下分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控制策略:
1.鼓励开发区
区域点轴空间、生态敏感度低和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建设用地比例按照城市规划标准。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及三个县城城区。该区基本分布在平原,地基承载力良好,现状已有一定开发基础的用地,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原则:
①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容量” 的研究,切忌透支环境容量的过度开发行为出现。
②优先开发过程中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但城市建设必须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共同进行。
③在沿江地区或青弋江两侧用地进行城市建设时,应统筹安排,严防水体污染。
2.控制开发区
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航空、电讯、高压走廊,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市市区东部、南部近郊区,三个县城的近郊,以及长江、漳河、青弋江两侧平原、圩区及南部和东部山地。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求,也担负趋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的比例主要满足乡村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控制原则:
① 严格控制建设开发活动,保护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储备空间,可适当布置城市郊区风景区性质的旅游项目,但仍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
②严格用地审批,对于已经开发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有计划地修复、治理已破坏的山体水系、植被。
③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群落建设的研究,注重向物种多样化,景观复合化趋势发展,并重点对生态格局影响重大的点或线进行重点建设或生态修复。
④用地临近山体时严禁开挖山体,破坏环境,要在山脚、陡坡等周围进行重点绿化。
3.禁止开发区
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不安排任何人为开发活动。分布在西南部大片山地、林区。该区基本包括了芜湖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西南部延伸的丘陵山地,生态状况良好,属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林地。
控制导则:
① 不得占用该区范围内任何用地,对在该区内的村落或工矿用地应逐步搬迁并作好生态修复工作。
② 加强管理力度,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③ 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影响范围涉及市域甚至范围更大的周边地区,因重视本区域生态因子与其它区域的相互作用,以期整体生态条件得以保护。
1.城镇空间
按照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芜湖市域可划分为中心市区、湾址、籍山和繁阳四个城镇发展区。
芜湖中心市区:作为芜湖都市区的核心区,主要承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教科技中心、行政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基础工业。在中心市区建设中着重完善城镇机能,合理改造旧城区;维持高质量的城镇生态环境,提倡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不占用基本农田和自然山体水系。
湾址城镇发展区:包括湾址都市发展区(含六郎、花桥),以及陶辛、红杨小城镇发展区。以机械工业、商贸物流产业等为主,中心城区要呼应芜湖中心市区的发展,沿芜杭高速公路、芜屯公路带状扩展。
繁阳城镇发展区:包括繁阳都市发展区(含狄港、峨山),以及孙村、峨桥小城镇发展区。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临港产业为主,在空间利用上中医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将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有限地域。中心城区要呼应芜湖中心市区的发展,沿芜湖至繁阳的交通干道带状扩展。
籍山城镇发展区:包括南陵籍山城市发展区(含工山、家发),以及许镇、弋江、三里、何湾小城镇发展区。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建设环境优美、空间有序、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示范区。
2.农业开敞空间
规划农业开敞空间主要位于市域的中部水网和北部平原地带以及低丘岗地。农田开敞区的基本建设策略为:适当控制第二产业的集聚规模,限制村办工业遍地开花、乱占耕地的现象;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统一规划,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零星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发展生态旅游、承担城镇居民户外游憩活动的功能;村镇建设用地占该总用地的10%以下。
(1)基本农田保护区
在开发土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和后备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走节约用地和提高农业用地利用效益并举的道路,在保证区域具有基本的人均口粮自我平衡能力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开敞空间的综合功能。在这些基本农田内不能进行任何与农业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2)农村居民点调整规划
农村居民点建设按照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目标,以提高规模和推进村庄合并为突破口,争取村庄规模达到城市居住小区和居住区规模,以便与基础设施的配套,按照小康社会标准提高村庄发展质量。
按照合理的耕作半径和就学半径确定村庄的布局密度:芜湖市应该按照2-4公里的半径合理调整和归并自然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层村。
(三)生态敏感空间
全市的公益林、长江、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等水体,城市近郊的自然山体和水体绿地等,构成了生态敏感空间的主体,其中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防护林等属于生态敏感空间的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建设破坏,保持和恢复其自然原生态景观。
生态敏感区的基本建设策略为: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止城镇建设对此区土地的蚕食;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进入;设立矿产资源禁采区,严格限制独立工矿用地的比重,按照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对已经破坏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
(四)开发时序性分区
近期重点开发空间:芜湖市区 、繁昌、南陵、芜湖三县城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芜湖近郊的六郎、陶辛、奎湖、峨桥、三山等卫星镇区以及狄港镇区。
远期重点开发空间:芜湖市区 、繁昌、南陵、芜湖的远期建设用地范围,芜湖中心市区至繁昌和湾址新市区的发展轴线地带。
远景重点开发空间:长江以北的滨江地带、繁昌、湾址新市区和南陵城市周边地带,芜湖中心市区至南陵交通轴线地带。
本文语境为2004年。文图资料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