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详情
“90后对话90后”——崔功豪先生和上海分院青年朋友交流实录
发布时间: 2024-05-17 04:57:43
分享到:

undefined

当九十高龄的规划界泰斗遇到初入职场的“90后”乃至“95后”,二者之间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年5月17日下午,中规院上海分院特别邀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崔功豪先生,来院与青年规划师作深入交流。带着对规划事业的共同热爱与追求,上海分院近三十位青年规划师与崔先生齐聚畅谈,回顾波澜壮阔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七十年,也展望学科、行业与青年群体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undefined

崔功豪先生(前排左三)与参会青年规划师合影

壹 ·自述:我和规划

“做一个规划人是很幸运的”

崔功豪先生首先回顾了他从经济地理到城市规划的职业转向,以及背后整个行业的阶段性演变。在此过程中,认识“城市”的视角逐渐从建成区、城镇体系扩展到城市区域,然而城市规划的“黄金三十年”也伴随着复杂的资源、环境与城乡不平衡问题,需要规划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以应对复杂的城市发展挑战。

“空间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因人的需求而丰富多彩”

崔功豪先生指出,存量发展时期的城市规划仍然大有可为。一是关注安全城市尤其是自然安全问题的研究;二是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根据人口、功能、社会结构等改造并供给相应的空间,“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规划师在新时期应该更多地去学习和思考,重新认识城市,也重新认识规划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贰 提问交流

Q:中国现在经历的城市更新和城镇化阶段与西方存在哪些差异?对此,青年规划师应该储备和增强哪些能力?

A:中西方国家对城市化的定义不尽相同,德、美等西方国家的乡村地区尽管设施齐全、与城市别无二致,其居民也不被计入城市人口。我国提倡“就地城镇化”,互联网时代也涌现出一批基本从事非农产业的电商“淘宝村”,它们在统计意义上属于城市还是乡村,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一定是有限的,高密度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可能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方向,而规划还是要跟着人的需求不断调适和改变。


“谈论城镇化时统计口径需要统一:享受城市现代化设施、居住在城市地域,还是从事非农产业?”


Q:当城市发展从对外扩张转向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存量时期区域规划的作用和价值?

A:从最初解决资源问题,到后来平衡地域发展,区域规划始终关注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当前中央提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了解决区域内部发展的协调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区域板块的协调发展对于国家经济而言至关重要。对规划师来说,一定要从大的区域视角去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更加紧密地把城市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及时预防和治理暴雨洪涝等区域性安全问题。


“我们城市规划师一定要有区域的观点”


Q:在规划、建设、治理等不同环节,如何更好地体现对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等)的关怀与回应?

A:如果不了解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规律、真实需求和背后的行为逻辑,仅凭规划师的想象来规划各类配套设施,很可能会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匹配。规划师可以着重培养行为地理学、感应地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学会观察人群需求。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关注得比较早,有先发优势、也有细节落实,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在城市规划中,深入理解弱势群体的真正需求和生活规律至关重要”


Q:作为青年规划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往往面临着持续学习的挑战。面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快速变化,崔教授认为应当如何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长久的专业竞争力?

A:就像前面说的,我觉得从事城市规划很有幸福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获得公众肯定。一是面对陌生的复杂情况要有信心,学过的知识不会欺骗你,既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面,也要坚持以空间为核心;二是要对国内国际动态保持敏感,积极联想,及时响应社会变化,并在规划中考虑这些因素;三是规划城市也是在规划社会,多去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以及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的主心骨是对空间的认识,把其他学到的跨学科知识融进来为我所用”


undefined

崔功豪先生向上海分院赠送《情系规划忆岁月》并签名